新聞動態(tài)
比原子彈更重要的問題:計算機如何讓人變得更聰明?
行業(yè)資訊 發(fā)布者:zyh123 2019-05-17 15:38 訪問量:290
「怎么讓人類變得更加聰明?」在面對人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,「曼哈頓計劃」的創(chuàng)始人范內瓦·布什(Vannevar Bush)卻在思考這個問題。
那是 1945 年的 7 月。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,相當于 20000 噸 TNT 炸藥的核武器,讓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距離地表近萬米的地方爆裂開來,最終在沙漠中留下一個 10 米寬的大坑。一個月后,同樣的大坑出現(xiàn)在廣島和長崎。二戰(zhàn)結束。
共有九位科學家參加了這次試爆??吹饺绱藟延^的景象竟誕生于自己的雙手,科學家們很難不發(fā)表點感想。然而在那個蘑菇云升起的 7 月,布什卻將一封與原子彈毫無關系的信件投書給《大西洋月刊》。在這篇題為《誠如我思》(As We May Think)的文章中,布什提出了一個悲觀的結論:「人類獲取的經驗正在以飛快的速度增長,而我們從知識迷宮中獲取信息與知識的方法,卻與過去造橫帆船時一樣工程浩大?!?/p>
如此龐大的問題,源于布什管理曼哈頓計劃時的經驗。戰(zhàn)爭之前,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單打獨斗,挑戰(zhàn)特定領域中的疑難問題。曼哈頓計劃則反其道而行之:國家力量讓物理、化學、材料等學科的科學家走到一起,分享自己領域中的前沿知識,并進行團隊合作。布什擔心的是,戰(zhàn)爭即將結束,這樣的思維合作還能持續(xù)下去嗎?
生物通過合作進化出更高級的智能體,這并非美國人的首創(chuàng),而是自然界亙古不變的規(guī)律。以蜜蜂為例:每個個體的 IQ 并不高,但通過群體協(xié)作卻可以搭建一個完美的巢穴。因此在 19 世紀,著名科學家尼古拉?特斯拉就曾預言,有朝一日世界將實現(xiàn)全人類的頭腦連接。地球成為一個大腦,每個人都是一個神經元。
預言終究是預言。憑借人腦中的生物電,信息在神經元之間傳遞。但如果想讓信息脫離人腦,在不同人群、學科、話題之間自由地穿梭、流動,難度顯然過大。在布什看來,無論是信息的獲取、儲存,還是連接,都存在非常深刻且具體的問題:最優(yōu)質的信息并不能第一時間抵達最需要的人;而在信息的存儲方面,我們仍然依賴古典的卡片抄寫、百科全書。如果我們不重新思考人與信息的關系,借助計算機的力量改進上述環(huán)節(jié)的效率,全球腦的設想將成為空中樓閣。
布什在《誠如我思》中提出的困惑,為整整一代計算機和互聯(lián)網發(fā)明家們指明了奮斗目標。原子彈爆炸的 74 年后,我們已經讓機器在信息的獲取和儲存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搜索引擎、內容分發(fā)算法、社交網絡讓每個人的空余時間迅速被各種信息填滿。無論是圣母院大火還是明日限號,我們都知道的一清二楚。
然而在信息的連接上,我們依然沒有過多的突破。人類有自己的思維模式,頭腦攫取一項信息后,會立即聯(lián)想到另外一條信息。布什對此大加贊賞,并寫道:「人類行為的速度,頭腦軌跡的復雜性,想象的細致入微,這恰恰是機械化的索引做不到的......人類不能希望人工的完全復制精神過程,但是人類肯定能從這個過程中學到東西。」
當我們以此作為標準,回顧過去幾十年互聯(lián)網的變遷時,會發(fā)現(xiàn)它離「信息連接」的初衷越來越遠。小部分人設定的、標簽化的算法,束縛了人自由探索知識邊界的能力。更多的內容,并沒有讓我們得到認知升級,反而因為信息過載而感到焦慮。
關鍵字:
文章連接: http://www.hsjyfc.com.cn/hyzx/231.html
版權聲明:文章由 晨展科技 整理收集,來源于互聯(lián)網或者用戶投稿,如有侵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會立即刪除。如轉載請保留